①商业是公共的,注定会有无数个褒贬不一的评价。
关于商业项目,不光是商场还是品牌门店,可以“兼听”,但绝不会“兼听则明”。
因为一个项目的评价真的太多太多了,特别是热门项目,有多少人爱ta,就一定会有多少人讨厌,任何项目都是褒贬不一。
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,就是因为商业是公共的,行业内外,男女老少,都可以去消费去感受,并且给出评价,这些评价也一定带着主观和情绪的;如果轻易相信这些外部评价,很可能导致对项目的判断失准,得到错误的结论。
针对这种情况,可以多听听,但是听听就好,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逻辑。谁的评价更有逻辑,更加完整和全面,可以吸纳和思考;但如果这评价是粗暴和直白的,更多的应该思考他这么评价的原因:ta是站在什么认知和立场上讲这样的话?这样也能反向的看出这个项目对于不同人的感受,从而也理解这个项目的价值所在。
人都是有立场的,总是难免对新生的事物保持质疑和好奇,对自己熟悉、专注和长时间投入的,会偏爱和维护;而那些主题鲜明,垂直客群的创新商业项目,几乎注定会一群人非常喜欢,而另一群人完全无感甚至讨厌,做不到这点,谈不上“鲜明”。
只要格局打开,多去思考,从纷繁的评价中,你也能看到一个项目最真实的样子,以及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。
②你懂得越多,能看到的也越多。
“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”,所以,如何看到一个项目的本质?最直接的方式是,你也是做商业的人。
越是懂行的人,ta是行业的思维在看,仅仅一个新项目前期所释放的内容里,就能看到足够多的信息;而越是不懂的人,思维方式就越像消费者,就只能做点简单的信息搬运,从小道消息里捕风捉影,只能看到“可被看到的内容”;商业本来就很重很慢,到这一步的时候,已经很晚了。
对于招商出身的人,一边看会一边思考这些品牌来的逻辑是什么,可能是怎样的商务条件,也能看到这些品牌组合真实做出来是什么样的效果,反向从品牌来判断项目的定位;企划出身的人,眼里是出街物料和实际的呈现,看看这些方式方法,到底为品牌和体验带来了什么,创造了多少传播?
最终,操盘者最能理解操盘者。
这样的人,甚至无需讲解,操盘者型的人看一看,就能倒推出这个项目的前因后果,呈现的逻辑和利与弊,并且,可以带着真实问题看项目,看看别人是怎么解题的。
所以,最好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度,越专业才越敏锐;也可以多去想想,如果自己来做这个项目,还能做成什么样。
如果欠缺这样的专业背景,那就需要尽可能的做足功课,了解项目背景和区域情况,了解背后的投资逻辑。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言,知道的越多,才能学习的越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