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> 产业学堂 >>详细内容  
成功转型的老旧商场抓住的共性规律 
   2025-10-20   商业地产课堂 

当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潮流地标,当日均客流突破3万人次;当上海TX淮海|年轻力中心以“策展型商业”重新定义商场,让Z世代客群占比超75%——这些成功案例并非偶然,而是老旧商场在存量时代突破困局的必然选择。数据显示,国内超60%的老旧商场因业态老化、体验单一陷入经营困境,而那些实现逆袭的项目,无一例外都抓住了“精准定位、场景重构、业态革新、运营升级”四大共性规律。深入拆解这些规律,可为更多老旧商场的转型提供可落地的行动指南。

1

精准定位从“大众通吃”到“客群聚焦”

老旧商场转型的首要难题,是摆脱“什么都想做,什么都做不精”的模糊定位。成功项目的核心第一步,是通过深度调研锁定核心客群,围绕其需求构建差异化身份标签,彻底告别“大众商场”的同质化陷阱。客群画像需从“泛化描述”转向“精准颗粒度”。上海TX淮海的转型极具代表性:其通过问卷、访谈等方式,锁定18-35岁、追求个性表达的年轻客群,进一步细化出“潮流爱好者”“艺术从业者”“社交达人”三类核心人群,并针对每类人群的行为习惯设计服务——为潮流爱好者提供限量款发售活动,为艺术从业者开辟展览空间,为社交达人打造打卡场景。这种精准定位让项目开业即成为Z世代聚集地,客群重合度达82%。反观许多失败转型案例,仍停留在“服务家庭客群”“吸引年轻人”的泛化定位,缺乏对客群需求的深度拆解,最终导致转型方向模糊。定位表达需从“口号宣传”转向“价值落地”。北京朝阳合生汇并非简单提出“年轻潮流”口号,而是通过“21BLOCK”主题街区将定位具象化:引入近百家潮牌店铺,设置街头涂鸦墙、滑板场地,定期举办说唱演出,让“潮流”成为可感知的体验。这种“定位-场景-业态”的一致性,让客群快速识别项目价值。数据显示,定位与落地场景匹配度超80%的老旧商场,转型成功率比不匹配项目高50%。差异化标签需避开“热门跟风”,寻找“细分蓝海”。成都COSMO天廊没有盲目追逐“网红打卡”热潮,而是聚焦“街头文化”这一细分领域,引入本土潮流品牌、独立设计师店铺,打造“城市青年文化社区”。这种差异化让其在成都众多商场中脱颖而出,开业首年客流同比提升60%。老旧商场转型若一味跟风“亲子”“文创”等热门主题,极易陷入新的同质化,而细分领域的深耕更易形成独特竞争力。

2

场景重构从“购物空间”到“体验载体”

老旧商场的核心痛点之一,是空间仅承担“商品陈列”功能,缺乏吸引客群停留的体验感。成功转型项目均通过场景重构,将商场变为“可逛、可玩、可社交”的生活空间,用场景吸引力弥补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。空间设计需从“规整布局”转向“主题化分区”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没有采用传统商场的规整店铺排列,而是以“开放式街区”为基础,划分出“北区高端”“南区潮流”“西区休闲”三大主题区域,每个区域的建筑风格、店铺组合均与其定位匹配——北区引入奢侈品牌,建筑采用简约高端设计;南区聚集潮牌,搭配街头风装饰。这种主题化分区让客群可快速找到兴趣区域,停留时间平均延长2.5小时。老旧商场若仍保持“一层珠宝、二层女装”的传统布局,难以打破消费者的固有认知。场景营造需从“静态装饰”转向“动态互动”。上海环球港在转型中,并非仅增设绿植、灯光等静态装饰,而是打造“环球魔幻世界”互动场景:设置VR过山车、5D影院等体验项目,定期举办魔术表演、人偶巡游,让场景具备“可参与性”。这种动态场景设计,使商场周末客流提升40%,客群以家庭、年轻群体为主。许多老旧商场的场景改造仍停留在“贴壁纸、换灯光”的表层装饰,缺乏互动体验,无法有效提升客群粘性。公共空间需从“通道功能”转向“社交节点”。广州天河城通过改造,将原本狭窄的中庭空间拓展为“城市会客厅”:设置阶梯式座椅、互动屏幕,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、公益讲座,让公共空间成为客群社交、休憩的核心节点。改造后,中庭区域停留人数同比提升75%,带动周边店铺销售额增长20%。老旧商场往往忽视公共空间的价值,将其压缩为通道,导致客群流动过快,缺乏停留消费的契机。

3

业态革新从“品牌堆砌”到“生态协同”

老旧商场的业态问题,多表现为“传统零售占比过高、体验业态同质化、品牌缺乏吸引力”。成功转型项目通过业态结构调整,构建“零售+体验+服务”的协同生态,让业态组合服务于核心定位,而非简单的品牌替换。业态占比需从“零售主导”转向“体验赋能”。上海TX淮海将零售业态占比从传统的70%降至40%,大幅提升艺术展览、潮流活动、餐饮社交等体验业态占比,其中艺术相关业态占比达25%。这种调整并非盲目缩减零售,而是围绕年轻客群“体验优先”的需求,让体验业态为零售引流——艺术展览吸引客群到访,潮流活动提升停留时间,最终带动零售销售额增长35%。数据显示,体验业态占比超40%的老旧商场,客流复购率比纯零售商场高30%。品牌选择需从“知名优先”转向“匹配定位”。成都COSMO天廊在品牌招商中,没有追求国际大牌,而是引入近30家本土潮流品牌、独立设计师店铺,这些品牌与项目“街头文化”定位高度契合,且具备独特性,吸引大量目标客群。反观部分转型项目,仍以“引入知名品牌”为目标,忽视品牌与定位的匹配度,导致“品牌虽好,客群不买账”的尴尬局面。老旧商场招商应建立“定位-品牌”评估体系,优先选择与核心客群需求匹配的品牌,而非单纯追求知名度。业态协同需从“独立运营”转向“联动融合”。北京朝阳合生汇的“21BLOCK”街区,推动餐饮、零售、娱乐业态深度联动:餐饮品牌推出与潮牌联名的限定套餐,零售店铺举办主题派对并邀请餐饮品牌入驻,娱乐项目与商户合作推出“消费满额赠体验券”活动。这种业态联动使街区整体销售额比独立运营时提升50%。老旧商场若仍让各业态独立经营,缺乏协同,难以形成整体吸引力,而业态间的联动融合能最大化提升客群消费价值。

4

运营升级从“被动管理”到“主动经营”

许多老旧商场转型失败,并非输在定位与场景,而是缺乏持续的运营能力——仅完成硬件改造,却沿用“收租、保洁”的传统管理模式,无法维持客群热度。成功项目均通过运营升级,从“被动管理商户”转向“主动经营客群”,用持续的内容与服务提升客群粘性。内容运营需从“节日促销”转向“高频主题活动”。上海TX淮海建立“月度主题、周度活动”的内容体系:每月设定不同主题(如“街头文化月”“艺术展览月”),每周举办配套活动(如潮流市集、设计师沙龙),同时引入快闪店、限定展览等短期内容,保持项目新鲜感。这种高频内容更新让项目月均举办活动12场,客流月均波动幅度控制在10%以内,避免了“开业火爆、后续冷清”的困境。老旧商场若仅在节假日举办促销活动,缺乏日常内容支撑,难以维持客群关注度。客群运营需从“会员积分”转向“深度关系维护”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并非简单推出会员积分体系,而是针对不同客群提供个性化服务:为高端会员提供私人导购、专属停车权益,为潮流会员优先开放限量款购买资格,为艺术会员提供展览预览邀请。同时,通过社群运营定期组织会员活动(如潮牌品鉴会、艺术 workshop),提升会员活跃度。这种深度运营使项目会员复购率达65%,远高于行业平均30%的水平。许多老旧商场的会员体系仍停留在“消费积分兑换礼品”的初级阶段,无法与客群建立情感连接。商户运营需从“租金收取”转向“赋能共生”。广州天河城在转型中,不再仅扮演“房东”角色,而是为商户提供多维度支持:共享客群数据帮助商户优化商品结构,组织商户参与联合促销活动,协助小众品牌进行营销推广。例如,为新入驻的本土设计师品牌提供线上宣传资源,带动其开业首月销售额突破预期。这种“运营方-商户”的共生关系,使商户续约率提升至90%,远高于行业平均70%的水平。老旧商场若仍以“涨租金、收管理费”为核心,忽视对商户的赋能,极易导致优质商户流失,影响项目整体竞争力。

5

硬件改造从“全面翻新”到“精准适配”

老旧商场普遍面临硬件设施老化问题,但成功转型项目并非盲目进行“全面翻新”,而是根据定位与客群需求,优先改造影响体验的关键硬件,用有限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,避免陷入“硬件改造投入大、回报慢”的困境。硬件改造需“优先解决痛点,而非追求奢华”。上海环球港在转型中,没有对建筑外观进行大规模翻新,而是优先改造客群反映强烈的痛点:扩容停车场,将车位从1200个增至2000个;优化电梯配置,新增3部扶梯、2部直梯,解决高峰时段拥堵问题;升级卫生间,增设母婴室、无障碍设施。这些改造投入虽不及全面翻新的30%,却使客群满意度提升45%。许多老旧商场转型时,将大量资金用于外观装饰,忽视停车、动线等基础痛点,反而影响客群体验。硬件升级需“适配定位,而非盲目高端”。成都COSMO天廊的硬件改造紧密围绕“街头文化”定位:将外立面改造为可涂鸦的水泥墙面,地面采用工业风地砖,灯光选用霓虹灯而非水晶灯。这种“非高端”但契合定位的改造,既控制了成本,又强化了项目标签,吸引目标客群拍照传播。若老旧商场不顾定位,盲目引入高端装修,反而会让核心客群产生距离感,导致定位与硬件脱节。硬件利用需“盘活闲置空间,创造新增价值”。北京朝阳合生汇将地下闲置的3000平方米空间改造为“21BLOCK”主题街区,引入特色餐饮、潮玩店铺,打造“深夜食堂”场景,使该区域成为项目新的客流增长点,夜间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5%。许多老旧商场存在闲置的地下空间、屋顶露台等,若能结合定位进行改造利用,可成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,实现空间价值最大化。

6

结 语

老旧商场的转型,并非简单的“装修+换品牌”,而是一场围绕“客群需求”的系统性重构。从上海TX淮海的精准客群定位,到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场景体验营造,再到广州天河城的运营赋能,成功项目均抓住了“以客群为核心,让定位、场景、业态、运营形成闭环”的共性规律。这些规律证明,老旧商场的核心竞争力已从“硬件设施”转向“内容与服务”,从“商品销售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。在存量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老旧商场无需畏惧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,只要能精准锁定客群、重构体验场景、革新业态生态、升级运营能力,就能将“老旧”变为“特色”,在市场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未来,那些懂得“取舍定位、聚焦价值、持续创新”的老旧商场,终将在转型浪潮中实现逆袭,成为城市商业的新活力载体。

 

>> 活动专题 更多 >>
2025服贸会•商业地产创新发展论坛
“2025服贸会•中国商业地产创新发展论坛”于9月13日在北京首钢园举办。论坛由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指导,全联...
 · 河北省多业态融合服务消费场景推介活动举办
 · 山系生活与创新商业专家座谈会在蓉举办
 · 2025服贸会·中国商业地产创新发展论坛
 · “商业企业促消费座谈会”在京举行
 · 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REITs高级研修证书课程
 · “品牌私享会”在鄂尔多斯举办
 · 2024年多业态融合性消费新场景座谈会举办
 · 赴日创新商业考察团拜会使馆经商处
 
>> 项目招商 更多 >>
 
 
运营管理:中商联盟(北京)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:京ICP备13029072号-1 京公网安备:110107000221 
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8号院三里屯SOHO办公B座1910室  电话:010-63940686  E-mail:msc513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