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线城市网红商业项目开业首日创下50万客流纪录,却在三个月后店铺空置率飙升至20%;当二线城市商业体为争夺“流量”疯狂引入网红品牌,却发现消费者“拍过即走”、复购率不足15%—— 如今的商业地产,正陷入一场“流量内卷”的集体焦虑。飙马商业地产认为,要想绕开“流量内卷”的陷阱,关键在于抓住商业地产的底层逻辑——刚需。
1
流量红利消退,商业地产陷入“留量”焦虑
在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,“流量为王” 的口号响彻行业。开发商们比拼谁的项目位置更优越、谁的建筑更具标志性、谁的招商品牌更响亮,以此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流,似乎只要有了流量,商业地产的盈利就有了保障。然而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商业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商业项目存量突破 5 亿平方米,人均商业面积超 2.5 平方米(远超发达国家 1.2-1.5 平方米的合理区间),“狼多肉少”的竞争格局彻底打破。更残酷的是,Z 世代消费者的需求从“逛新鲜”转向“要实用”,单纯靠营销噱头吸引的“一次性流量”,再也撑不起商业地产的长期价值。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,商业地产开始陷入“留量”焦虑。许多商业项目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宣传推广,吸引了不少人流,但这些人流往往只是短暂停留,真正产生消费行为的比例不高,而且顾客的复购率极低。这种“一次性流量”不仅无法为商业项目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,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,使得商业项目的经营陷入困境。
2
“留量”的本质,满足消费者刚需
在流量红利消退的背景下,商业地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从追求流量转向打造“留量”。而“留量”的本质,就是满足消费者的刚需。什么是商业地产的“刚需”?并非仅指“柴米油盐”等基础生活需求,而是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,必须满足的、具有高频次、强粘性特征的需求。这种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:基础生活刚需(如购物、餐饮、医疗)、品质服务刚需(如教育、健身、养老)、情感社交刚需(如亲子互动、朋友聚会、社群活动)。真正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,都是精准承接了某一类或多类刚需,从而实现“留量”的持续沉淀。本文,飙马商业地产结合北京合生汇、上海瑞虹天地等标杆项目,进行深入分析:
1、客群定位精准:锁定“高刚需”目标客群
商业地产的刚需,必然是“特定客群的刚需”。脱离客群谈刚需,就是空中楼阁。北京合生汇之所以能实现长期客流增长,关键在于其精准锁定“CBD 年轻白领+周边社区家庭”两大高刚需客群,并围绕这两类客群的需求构建商业生态。对于 CBD 年轻白领,合生汇打造了“24小时地铁商业”:早上7点,便利店、咖啡店开始营业,满足白领的早餐需求;中午12点,美食广场、轻食餐厅人气爆棚,解决午餐刚需;晚上 8 点后,电影院、小酒馆、健身房开始热闹,承接白领的休闲需求;甚至凌晨,还有24小时书店、便利店为加班族提供服务。对于周边社区家庭,合生汇引入了大型生鲜超市、亲子乐园、儿童教育机构,还开辟了“社区服务中心”,提供快递代收、家政服务预约、社区活动报名等便民服务。这种“精准承接两类客群刚需”的定位,让合生汇既成为白领的“通勤补给站”,又成为家庭的“生活服务站”,客流自然稳定且持续。
2、业态组合务实:以 “刚需业态” 为核心,兼顾体验
过去商业地产的业态组合,追求“品牌档次高、业态新鲜度高”,却忽视了 “刚需业态”的支撑作用。而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的成功,恰恰在于其“以刚需业态为基石”的业态组合逻辑。瑞虹天地月亮湾周边是成熟的中产社区,客群以 30-45 岁的家庭为主。基于这一客群特征,项目将 “餐饮、超市、亲子、健康” 四大刚需业态作为核心,占比超过 60%:引入了盒马鲜生(满足日常购物刚需)、西贝莜面村、外婆家等家庭聚餐热门品牌(满足餐饮刚需)、奈尔宝家庭中心(满足亲子刚需)、威尔士健身(满足健康刚需)。在此基础上,项目才补充了少量特色业态,如小众书店、艺术展览空间等,作为“体验升级”的补充。这种“刚需打底、体验增色”的业态组合,让周边居民形成了“日常消费去月亮湾”的习惯,复购率自然高达 65% 以上。
3、服务场景化:将刚需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体验
刚需并非“冷冰冰的需求清单”,而是需要通过场景化的服务,将刚需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体验。比如,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岛的“留量”经营密码就在于其将“美食刚需”转化为了“家庭休闲场景体验”。麓湖天府美食岛位于成都麓湖生态城,周边是高端别墅社区,客群以高收入家庭为主。项目没有简单地引入一批餐饮品牌,而是围绕“家庭周末休闲”这一场景,构建了“美食+亲子+自然”的一体化服务:美食方面,引入了川菜、火锅、烧烤等适合家庭聚餐的品牌,并设置了户外露台座位,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能欣赏麓湖的湖景;亲子方面,开辟了“儿童游乐区”,提供手工 DIY、亲子游戏等活动,让家长在吃饭时,孩子有地方玩耍;自然方面,定期举办“湖边露营节”“亲子徒步活动”,将美食消费与自然体验结合起来。这种场景化的服务,让“去美食岛吃饭”不再是单纯的“解决温饱”,而是成为“家庭周末休闲的固定节目”。数据显示,麓湖天府美食岛的家庭客群占比超 70%,周末日均客流中,复访客占比达 50%。
3
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基于刚需逻辑的商业地产破局路径
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并非简单的运营策略调整,而是对商业地产底层逻辑的重新认知。飙马商业地产认为,要实现这一转变,需要从客群洞察、业态运营、服务体系三个方面,建立以“留量”为导向的新能力。
1、客群洞察:从“泛流量分析”到“精准需求画像”
过去商业地产的客群分析,往往停留在 “年龄、性别、收入” 等基础数据层面,无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真实需求。而 “留量导向”
的客群洞察,需要更精细化、场景化的分析,飙马认为其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:1)“谁来?”:不仅要知道客群的基本属性,还要明确“核心客群是谁”(如周边 3 公里内的年轻家庭、5 公里内的上班族)、“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什么”(如是否经常做饭、是否有孩子、周末如何安排);2)“来做什么?”:分析客群的“需求场景”,如“工作日中午来吃午餐”“周末带孩子来上课”“晚上来买日用品”,而非笼统的“来逛街”;3)“为什么来?”:找到客群选择本项目的“核心动机”,是“离得近”“性价比高”“有孩子喜欢的游乐设施”,还是“能满足多种需求”。
2、业态运营:从“品牌堆砌”到“刚需生态构建”
以“留量”为导向的业态运营,其核心是构建“相互支撑、满足消费者多维度刚需”的业态生态,而非简单地引入热门网红品牌。飙马认为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:基础层:夯实“高频刚需”业态:围绕周边客群的日常需求,引入超市、便利店、餐饮、药店、银行等高频消费业态,确保商业体的“基本盘”稳定。增值层:补充“品质刚需”业态:根据客群的消费升级需求,引入教育、健身、养老、亲子等品质服务业态,提升商业体的“粘性”。特色层:打造“差异化场景”:在满足刚需的基础上,结合项目定位,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特色场景,提升商业体的“记忆点”。例如,围绕“年轻白领的社交刚需”,打造“屋顶花园”“深夜食堂”等特色场景,围绕“社区居民”定期举办邻里节、跳蚤市场等活动,吸引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产生消费。
3、服务体系:从“被动服务”到“主打连接”
“留量”的本质是“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与依赖”,而这种信任与依赖,需要通过持续的、主动的服务来建立。飙马认为商业地产的服务体系转型,需要实现三个“转变”:从“线下服务”到“线上+线下融合”:通过小程序、APP 等线上工具,将线下服务延伸到线上,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。例如,消费者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亲子活动、查询商户优惠、线上点餐;商业体可以通过 APP 推送个性化的优惠信息、提醒服务。从“统一服务”到“个性化服务”:基于会员数据,为不同客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例如,针对老年会员,提供免费送货上门、优先预约健康服务等;针对亲子会员,提供生日专属礼物、亲子活动优先报名等;针对白领会员,提供加班晚餐预订、快递代收等服务。从“交易服务”到“情感连接”:通过社群运营、主题活动等方式,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。例如,组建“亲子社群”,定期组织亲子露营、手工 DIY 等活动;组建“美食社群”,邀请消费者参与美食品鉴、厨艺分享等活动;在节日期间,举办邻里联欢、公益活动等,让商业体成为“情感交流的平台”。
结语: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商业地产的底层逻辑是刚需。对于商业地产从业者而言,未来的竞争不再是“谁能吸引更多人来”,而是“谁能让更多人留下来、常回来”。
|